TA的每日心情 | A 16 小时前 |
---|
签到天数: 354 天连续签到: 13 天[LV.8]以坛为家I
|
现代教育指导思想问答
[提问]请介绍“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向导”现代教育指导思想相关内容
1980年代后期,江苏教育研究学者张俊杰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改革实验,认为在教学过程中,学生在教师指引下,始终处于认识和实践主体地位,才能实现“充分发掘培养人自身潜在能力”的教育目标。
所以素质教育的关键,在于发挥教师向导服务作用,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,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。
请介绍“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向导”现代教育指导思想相关内容。
学生素质,无论体力或智力素质(包括心理和品德),都只能经由学生内在的生发和养成,外在的环境和工具都不过是素质生长的条件,因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积极主动性,此即学生主体论。
然而,比之学生教师应该是学习的过来人,教师先知对学习过程轻车熟路,可以在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中,积极提供向导服务。
比如游览名胜,游客当然可以根据自己需求,选择景点和路线,也需要向导介绍风景和保障安全,在旅游过程中避免损失和误区。
所以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向导服务,这是需要的和可能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措施,此即教师向导论。
[回答]教师主导论与学生主体论是相互对立的,我国1950年代分别从德国和苏联搬来,把两个对立的概念凑在一起作为教育原则。
实际上,在传统灌输式教育过程中,正如应试教育取代素质教育一样,教师主导作用完全掩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。凯洛夫的教育学成为权威,於是教育研究学者颇费心机,设计出“师生双主体论”、“教师、学生、教材三主体论”、“主客体互换论”云云,都是自圆其说,试图维护权威的一贯正确。
师生关系的认识是教育学指导思想的发展,固然有一个渐进的认识深化过程,我们不能苛求於古圣和前贤。但是,在解决教育发展问题时,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思考,寻找教育问题存在之症结,探索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,修正和扬弃曾经权威的理论,而不应抱残守缺自圆其说。
在讨论问题时,首先要明确概念的界定,然后要从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出发,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观念,这样才有可能促成教育学的发展。
主体性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思想,但是,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能叫做“学生为中心”,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,相互是平等的友好的尊重的。
然而,先知和后知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同,学生要积极主动学习、批判地继承和探索,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地盲目乱干,也不能如原始初创那样摸索一万年,必须有先知的老师来提供向导服务,以减少或避免后知在学习过程不必要的延误和损失。
所以说,“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向导”是现代教育指导思想,向导教学法实验证明了向导教育思想的可行性,合理阐释了主体教育实验中师生的正确关系。虽然学阀仍然不愿意改弦更张接受新教育理念,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却必然成为21世纪一切教育方法改革的灵魂,师生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教育学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。 |
 组图打开中,请稍候......
|